媒體馬院

當前位置:首頁  媒體馬院

學習強國:江蘇理論大咖話全會:釋放“中國之治”最強信号

時間:2019-11-03來源:伟德bevictor中文版點擊:674

中國共産黨十九屆四中全會10月31日閉幕。全會明确提出到我們黨成立一百年時,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顯成效;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鞏固、優越性充分展現。理論之光特邀請江蘇理論大咖,深入解讀十九屆四中全會公報透露的重要信息。(專家按照姓氏筆劃排序)

長江學者,南京師範大學教授王永貴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決定》在構築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上具有重要的裡程碑意義。第一,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總結了70年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的成功經驗,構築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制度建設理論邏輯和實踐方略,為堅定制度自信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支撐,開辟了新時代我國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新境界。第二,全會公告既明确了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的多方面顯著優勢,更明确未來我們需要堅持和完善的制度和制度體系的主要方向和領域,是引領新時代我國制度建設創新的重要綱領和行動指南。第三,全會《決定》還特别明确要堅持和完善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制度,鞏固全體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這進一步明确了構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思想靈魂和價值取向,對推進制度創新和确保國家始終沿着社會主義方向前進具有重要意義。

伟德bevictor中文版院長王智

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目标,是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保持社會穩定、維護國家安全。我們黨極其注重對社會治理問題的理論探索與實踐推進;從社會管理到社會治理,從體制健全到體系建構,十九屆四中全會對此作出了重大的理論貢獻。黨的十六大提出、十七大繼續強調,“完善社會管理,維護社會安定團結。社會穩定是人民群衆的共同心願,是改革發展的重要前提。要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衆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健全基層社會管理體制。”黨的十八大進一步提出“要圍繞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系,加快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衆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管理體制”。在此基礎上,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保持社會穩定、維護國家安全。全會強調“必須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衆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在此前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衆參與、法治保障五個維度的基礎上,民主協商、科技支撐兩個要素被加入進來,構建形成“七位一體”的社會治理體系。這是适應新時代、新征程要求的重大理論創造,是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實踐舉措,必定有力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南京市一級巡視員、江蘇省社科聯副主席、南京市社科院院長葉南客

十九屆四中全會落幕,學習《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備受鼓舞。作為社科理論工作者,全會圍繞制度建設主題,三個方面的論述讓我印象深刻。一是十三個“顯著優勢”深度闡釋堅定“四個自信”的基本依據。十三個“顯著優勢”,系統總結了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形成的基本經驗,将這些好的經驗,從制度層面進行了梳理、提煉和固化,對這些“顯著優勢”的深度闡釋,是我們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據。二是三個時間節點系統描繪中國治理現代化戰略目标。2021年、2035年和2049年,這三個明确的時間節點,分階段系統描繪了中國治理現代化的目标。2021年,各方面制度建設取得明顯成效;2035年,基本實現治理現代化,2049年,全面實現治理現代化。目标明确,綱舉目張,引領我們分階段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三是十三個“堅持和完善”具體明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及體系。全會提出要“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政府治理、經濟、文化、民生保障、社會治理、生态文明、軍事、“一國兩制”、外交、監督等十三個方面的制度及其體系,明确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建設方向和具體要求。該部分内容還提出了很多創新性的表述,比如,黨的領導方面提出“要建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制度”,社會治理方面,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擴充為“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衆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新增加了“民主協商”和“科技支撐”。

蘇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任平

十九屆四中全會聚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現代性問題,對于新中國成立70年來、特别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偉大成就和各項優勢做了新的深刻總結和概括,對于在新時代堅定制度自信、加強黨的集中統一領導、進一步發展和完善國際制度和國際治理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治理強國做了戰略規劃和部署,是治黨治國治軍的行動綱領,表征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新高度。

江蘇省人民政府參事、江蘇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院長、首席專家、南通大學原黨委書記成長春

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體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體現了黨中央推進生态文明建設的堅定決心。生态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1、美麗中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标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2、生态文明制度體系建設以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保障。3、具體來說,要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穿生态文明建設始終,進一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定走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産生活環境。

揚州大學伟德bevictor中文版教授劉勇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确了把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我們黨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并且制定了明确的時間表和路線圖,為堅持和完善我國的制度和治理體系明确了前進方向和目标。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治理國家,制度是起根本性、全局性、長遠性作用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黨和人民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科學制度體系,符合科學社會主義的一般原則,接續中國的曆史文化傳統,深受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擁護。

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及其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經過長期實踐,形成了十三個方面的顯著優勢,有利于推動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勃興和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面對全球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國際國内條件,提出必須堅持走自己的路,堅持和完善13個制度體系,不斷提高運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有效治理國家的能力。

作為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一定要深入學習貫徹四中全會精神,研究闡釋好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研究闡釋好新中國70年來國家治理的曆史進程,研究闡釋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特點和優勢,研究闡釋好新時代我國制度體系和治理體系的特點和優勢,為推進我國國家治理貢獻理念、智慧和力量。

南京大學經濟學系教授耿強

今日之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各種力量、思潮、治理主張紛紛登場,保護主義、民粹主義愈演愈烈,經濟全球化也正在遭遇逆流。今日之中國,處于民族複興的關鍵機遇期,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既有巨大發展潛力動力又有諸多困難挑戰和風險。面向未來,破解各種内外部難題,化解各方面風險和挑戰,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最為關鍵的核心支持。

曆史和實踐已經證明,中國共産黨能夠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在擁有5000年文明史的東方大國建立起了新型國家制度,并且體現顯著的優越性和強大生命力。在新時代,應該繼續堅持并不斷深化改革,尤其是充分結合科技革命帶來的治理手段的現代化,不忘初心,保持四個自信,繼續沿着正确方向穩步前進。

江蘇省馬克思主義理論原理研究會副會長、河海大學教授黃明理

“制度”是十九屆四中全會公報的關鍵詞和思想靈魂。這裡的“制度”自然是指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根本保障和優越性主要體現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而制度是需要載體和平台來體現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及其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這一論斷就為我們找到了評價制度的标準和完善制度的路徑。制度自信源于制度優勢,公報全面系統地概括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十三個方面的顯著優勢,這既為确立制度自信提供了依據,也為如何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提供了方向。在這些顯著優勢中,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這一政治優勢,集中力量辦大事這一組織優勢尤為顯著和重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中國共産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根本特征的新論斷,其深意和根據就在于,始終堅持占據真理與道義制高點的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必然能制定出正确的路線方針政策;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立場,就必然能夠在科學的政策指導下為最廣大的人民群衆謀取最大的利益(這正是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現),進而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越性便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彰顯。

南京師範大學法學院院長蔡道通

以人民為中心,落實人民的主體地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也是法治建設的重心、重點、目标與歸宿。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必須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中國共産黨的領導是實現法治國家、法治政府與法治社會的根本保證,也是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與全民守法的基本前提。因此,在立法、行政與司法中如何保證憲法的全面實施,突出人民的主體地位,真正實現以人民為中心的“初心”,就必須以人民的利益為最終依歸,這是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建設的重要内容,也是社會法治建設的基礎。為此,必須将人民的主體地位落實在立法、行政、司法的全過程,就必須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中,最終實現“為人民服務、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目标與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

(編輯:呂帆)

友情鍊接

聯系我們

  • 電話号碼:025-52115201025-52116005
  • 地址:江蘇省南京市将軍大道29号
  • 郵編:211106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