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南京日報》“思想理論版”刊發我院魯琴老師的文章《構建充滿活力的社會治理共同體》,現将全文轉發如下: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和強烈的曆史擔當,對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對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确保國家長治久安,都具有重大意義。
做到真信,實現理性認同
我們黨對制度建設的認識越來越深入。中國共産黨自成立以來,團結帶領人民,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赢得了中國革命的勝利。深刻總結國内外正反兩方面經驗,不斷探索、不斷實踐,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形成和發展黨的領導和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态文明、軍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國家治理不斷完善,取得曆史性成就。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制度建設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日趨成熟定型,為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曆史性成就、發生曆史性變革發揮了重大作用。我們黨領導人民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為政治穩定、經濟發展、文化繁榮、民族團結、社會安甯、國家統一提供了有力保障。
對真理性的認識,建立在理性認同之上的相信,更有可能獲得情感上的共鳴。我們在制度建設的問題上要深刻認識制度建設的重要性,要真信,要充分認識到制度是人類理性的結晶,成熟有效的制度更是人類社會實踐經年累月積澱的結果,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通過曆史對比、國際比較等易于為人們所接受的方法和更多有效的載體,把制度自信的種子播撒進人們的心靈。
做到真學,實現情感認同
當今世界正經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形勢複雜多變,我們黨面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更為繁重,面臨的風險挑戰更為嚴峻。“天下之勢不盛則衰,天下之治不進則退。”我們要打赢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的攻堅戰,就必須運用制度威力應對風險挑戰的沖擊。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正是應對風險挑戰、赢得主動的有力保證。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聚焦于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系統地總結了“中國之治”的13項制度原則。這些制度原則的确立,凝聚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治國理政的政治智慧,已經成為支撐經濟快速發展、維護社會長期穩定的基本制度安排。黨的十九大作出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安排,其中制度建設和治理能力建設的目标是: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到本世紀中葉,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問題,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标的重大任務,是新時期對黨的工作要求所進行的系統總結,體現了黨與時俱進,完善和發展各項制度建設的前進方向。
黨員幹部要帶頭和主動學習有關制度建設的理論,努力做到帶着責任、帶着任務自覺學習,切實當好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的示範者、組織者,還要緊密結合正在開展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原原本本學習原文,把握正确導向,努力克服形式主義,不斷提高學習的針對性、實效性;還要緊密聯系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别是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國内國際兩個大局,沉着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繼續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砥砺前行并取得重大進展的生動實踐,不斷提高“兩個維護”的自覺性、堅定性,帶着感情學習,不斷增強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認識,不僅要有理論認同,還要有情感上的認同。
做到真用,實現實踐認同
先進的理論隻有與實踐相結合才能更好地發揮其作用。制度建設的過程隻有與生動的政治實踐相結合才能避免形式主義的羁絆。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既要守護這些制度原則,也要推進改革創新,着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闆、強弱項,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
國家治理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态文明等多個領域、多個維度的制度安排。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同樣需要堅持頂層設計型改革和問題倒逼型改革相結合,既要總結社會治理發展的規律,通過自上而下的途徑推進制度建設,也要總結全國各地在實踐中積累的成功經驗,及時将可複制的地方經驗納入國家政策體系之中。社會治理制度則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治理能力是國家治理能力的題中應有之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社會治理是一門科學,管得太死,一潭死水不行;管得太松,波濤洶湧也不行。要講究辯證法,處理好活力和秩序的關系。”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保持社會穩定、維護國家安全。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必須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衆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确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
為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積極探索自主治理機制,使社會充滿生機活力,就需要堅持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導向,善于自我改革、自我超越,大力發展合作治理、共同治理機制,把專項治理與系統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結合起來,遵循共建共治共享原則,構建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
首先,在黨政關系中要進一步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的制度安排,優化跨部門議事協調機制,确保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各項決策部署貫徹落實到位。其次,在政府與社會關系中,要進一步完善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衆參與的制度安排,注重發揮社會力量的作用,提高社會治理的多元化、民主化、協同化水平。第三,在治理方式和手段方面,要善于運用法治、自治、德治以及科技手段,不斷健全與完善人民内部矛盾處置機制,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公共安全的體制和機制。
總之,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需要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制度,堅持人民當家作主,充分發展協商民主,構建充滿活力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形成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
(作者單位:伟德bevictor中文版 編輯:萬千)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