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課教學

當前位置:首頁  思政課教學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教研部舉行《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教學研讨會暨2020-2021學年第二次集體備課會

時間:2020-09-27來源:伟德bevictor中文版點擊:1092

        近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教研部舉行《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教學研讨會暨2020-2021學年第二次集體備課會。《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與其第一、二卷,是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最權威的著作。本次教研部備課會圍繞《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中體現出的“人民至上、崇高信仰、曆史自覺、問題導向、鬥争精神、天下情懷”6個方面的鮮明特色進行研讨,并探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進課程、進課堂問題。教研部每一位教師都做了認真發言,現将發言稿摘錄如下。


陳勇江對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關于問題導向的理解與體會


馬克思提出,“問題就是時代的口号,是它表現自己精神狀态的最實際的呼聲。”正是在認識和把握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等時代問題的基礎上,馬克思創造性地提出了剩餘價值理論,揭示了資本主義發展的曆史規律,為全世界無産階級提供了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學思想武器。

堅持問題導向是馬克思主義的鮮明特點,堅持問題導向更是中國共産黨治國理政的鮮明特點。問題導向就是務實求真的導向問題導向就是堅持矛盾導向問題導向就是實踐導向問題導向就創新導向社會在發展,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其中有一些可以憑老經驗老辦法來應對,但更多的是老經驗老辦法無法解決的。這就需要以創新的理論與方法來解決問題。在激烈的國際競争中,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

     趙玲:做生态文明的守護者和踐行者

生态環境問題已成為中國發展中“明顯的短闆,成為人民群衆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第十三章專門論及“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主張,尤其是提出加強生态文明建設必須堅持的六條原則。文中提到了“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思想。“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林和草。這個生命共同體是人類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告訴我們人與自然應當是和諧共生的關系,如果我們反其道而行之,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逆向化,為了滿足自己的貪婪欲望而破壞生命共同體的内在邏輯,秃山、荒漠、幹涸、洪水等為表現形式的自然災害就會給人類文明以極大的反作用,甚至于出現自然摧毀人類文明成果的“報複性”行為。

民以食為天”,習近平總書記也說:“人的命脈在田”。農田關系着人的生存和發展,保護耕地就是将中國人的飯碗牢牢地抓在自己手中。若要解決好十幾億人口吃飯的大事,使山水林田湖草這個生命共同體煥發出勃勃生機,需要我們秉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自然觀,盡可能地節水、節電、節能、節糧,遵循簡約适度、綠色低碳的消費原則,做生态文明的守護者和踐行者。

 鄧伯軍《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教學深度融合的邏輯進路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是繼第一、二卷之後黨的創新理論的重大發展,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是21世紀馬克思主義最新成果的理論瑰寶,是高校開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教學最具時代性、權威性、系統性的原著原典。作為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已經系統化,進入原理的時機已經成熟。因此,《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是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青年學生頭腦的一門關鍵性課程,如何實現第三卷與概論課教學的深度融合,是當前高校思政課教師亟待回答的時代課題。

一是精準融入二是塑造貫通三是鑄魂育人第三卷與概論課教學深度融合的邏輯歸宿,實現二者深度融合的理論體系向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升華,築牢大學生信仰之基;實現二者深度融合的教學體系向大學生思想認同的升華,把穩大學生思想之舵;實現二者深度融合的教材體系向大學生理論認同的升華,補足大學生精神之鈣;實現二者深度融合的知識體系向大學生情感認同的升華,厚植大學生情懷之道。

      鄭易平:“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崛起的康莊大道

習近平主席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談了很多方面的問題,都值得認真學習和領會,在此僅就我的專業談一下學習習近平主席有關大國外交戰略、“一帶一路”倡議、深化改革開放、民主政治建設、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論述的體會。

人類命運共同體構想,站在全人類的高度,高屋建瓴地思考有關人類命運的重大問題。全人類是一家,在全球化深入發展的過程中,各國和各族人民的命運緊密相連,休戚與共,正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我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理應承擔起引領全球繼續走和平與發展之路的責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近年來國際局勢複雜多變,中國及世界的發展都面臨嚴峻挑戰。但形勢越嚴峻,我們越要有戰略定力,繼續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想的實現,廣交朋友,沉着冷靜,對反華勢力的挑釁進行有理有利有節的反擊。外部壓力越大,越要堅持改革開放,繼續推動“五位一體”全面建設,落實“一帶一路”倡議,做到了這些,任憑國際風雲變幻,我們都能處于不敗之地,并進而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進程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徐軍:對外交往中不能喪失“鬥争精神”

愛因斯坦說,“全世界最需要的是善意與力量的結合。”衆所周知,中華民族從來不缺乏仁愛和善意,時至今日,在這個反全球化、零和思維開始沉渣泛起的時候,我們要做好在需要的地方、需要的時候同時用好善意和力量。我們倡導以鄰為善,和平共處,但是這樣的思維不應該是我們看待世界的全部視角。
需要補充和進一步強調的是什麼呢?那就是要在戰略上強化“鬥争精神”。一是“敢于鬥争、敢于勝利”是中國共産黨人鮮明的政治品格,要始終保持和發揚我們的政治優勢,始終以“我是黨員我先上”的精神狀态打好未來發展道路上遇到的“攻堅戰”“陣地戰”“遭遇戰”和“阻擊戰”;二是面對觸及核心利益和重大原則的風險挑戰,大是大非面前必須敢于“亮劍”,矛盾沖突面前堅決鬥争,要做戰士、鬥士,決不做“逃兵”,決不動搖、毫不退縮,直至取得勝利;三是不斷增強鬥争本領,要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這個“看家本領”,提高駕馭現代經濟、政治、社會、科技和管理等方面全面能力,讓自己更有底氣、更有力量。四是學會鬥争藝術,在戰略和戰術的統一中把握好鬥争過程、鬥争實效,在駕馭矛盾中掌握好鬥争的時、度、效,不斷磨砺鬥争精神,不斷增強鬥争本領,在實踐曆練中掌握鬥争藝術。

     陳紅桂:以問題導向引領思政課專題化教

聆聽時代的聲音,回應時代的呼喚,堅持問題導向是《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鮮明的特點之一。無論是從十九個章節還是從每一篇文章的主題都可以看出總書記強烈的問題意識、鮮明的問題導向。從所文章中深切感到總書記善于抓住事物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科學方法,為我們從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出發理解、分析和解決問題樹立了光輝典範。

原理”課教學中特别需要學習總書記的問題導向思維。“原理”統編教材涵蓋馬克思主義的三個主要構成部分,内容多、知識多、思想深。如“按部就班”面面俱到講授所有知識點,不僅教學時間不夠,更沒有時間安排實踐教學,教學效果将大打折扣。我們學習《習近平談治國理政》鮮明的問題意識,就是要結合現實将教材涉的原理問題化,問題化體現在教學上就是“專題化”。要做好專題化教學就要做好課前、課中、課後的充分設計。一是要發現和研究問題,區分思想問題、政治問題、理論問題、實踐導向等;二是要研究教材原理自身邏輯及其與各類問題的相融點;第三要将典型性問題與知識體系的結合轉化為教學專題;最後是在反饋評估專題教學體系性、針對性、時效性、穩定性等基礎上不斷優化專題教學的傳授知識、提升能力、立德樹人效果。

      徐地龍崇高信仰是共産黨人的精神支柱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共産黨人的政治靈魂是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産主義的信念。

信仰之崇高來自于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與人民性,實踐性與開放性。馬克思主義揭示了自然界、人類社會、人類思維發展的普遍規律,是科學真理,馬克思主義以實現人類解放、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價值追求,是真理與價值的高度統一。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區别于其他理論的顯著特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發展曆史邏輯的辯證統一。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共産黨人的奮鬥目标與價值追求,在探索共産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取得了偉大的理論成就;中國共産黨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邁入新的時代。

信仰之崇高來自于中國共産黨對社會主義、共産主義事業的一以貫之信念。志存高遠,立場堅定。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複興,是中國共産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一代代中國共産黨人前赴後繼、英勇奮鬥的根本動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之所以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根本原因在于中國共産黨人是共産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實踐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黨的最高綱領和基本綱領的統一,我們要全力為現階段的目标而奮鬥,但不能丢失共産主義的遠大目标。對共産主義、社會主義理想的高揚和堅守,是貫穿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創新理論的一條紅線。

      孫衛衛:談對“對外開放”與“經濟全球化”的認識

習近平總書記在博鳌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指出:“實踐證明,過去40年中國經濟發展是在開放條件下取得的,未來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也必須在更加開放條件下進行。這是中國基于發展需要作出的戰略抉擇,同時也是在以實際行動推動經濟全球化造福世界各國人民。”(中國開放的大門隻會越開越大)在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指出:“經濟全球化是曆史潮流。……我們要以更加開放的心态和舉措,共同把全球市場的蛋糕做大、把全球共享的機制做實、把全球合作的方式做活,共同把經濟全球化動力搞得越大越好、阻力搞得越小越好。”(開放合作,命運與共)

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些講話,都傳遞了一個強烈的信息,那就是我們要堅持對外開放不動搖,堅持推進經濟全球化不動搖。今天,世界局勢風雲變幻,全球化出現了一些逆流,但是我們要堅持辯證地看問題,不能因為一時的波動就看不到未來,不能因為一時的問題就否定了全部。我們仍然要不斷推進全球化,參與全球化,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同時,我們要毫不動搖地堅持對外開放,不能因為中外關系出現某些矛盾就改變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因為目前的國際形勢,社會上出現了一些片面或錯誤的論調,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些指示無疑給了我們指明了方向。

馬杏苗:為人民謀幸福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初心和使命

為人民謀幸福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初心和使命,實現人民幸福就是中國夢的目标之一。何為人民幸福?其基本的理解主要包含以下方面:一、人民幸福是共同幸福。社會主義作為共産主義的初級階段,所追求的幸福,不是一部分人的幸福,而指向全體中國人民的幸福,在最寬泛最根本的意義上旨向全人類的幸福,在新時代,“人類命運共同體”正是其體現。二、人民幸福的應然樣态。人民幸福是人的基本需要獲得了滿足,是人在諸種和諧關系中自然而然産生的愉悅的生命狀态。三、人民幸福的現實狀況。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一方面,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有了更廣泛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人民幸福的實現程度存在着不同步性和差異性。

薛葵:問題導向《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中的基本思維方法

讀《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感觸最深的就是貫穿其中的一條基本思維方法:問題導向。其實問題導向——實事求是一直就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世界觀和方法論,但在中國步入社會主義發展的新階段,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複雜格局下,總書記能再三強調并率先踐行這條基本原則,是十分必要而及時的。

問題導向,就是堅持實事求是,直面現實,正視矛盾,找到找準“真問題”。無論是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的重大論斷,還是作出适應經濟發展新常态、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大部署,無論是推進精準扶貧脫貧的政策方略,還是要求在制度建設上補短闆、強弱項,都來自于對“實事”清醒而全面的認識,找對找準了矛盾的症結所在,凝練成現實具體的“問題項”。問題導向,就是求真務實,紮紮實實地在實踐中摸索問題的破解之道,以苦幹實幹“求破題”。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為官避事平生恥,矛盾越大、問題越多,越要攻堅克難、勇往直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持之以恒糾“四風”、刮骨療毒反腐敗,啃下貧中之貧“硬骨頭”,打赢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等,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顯著成效。

華麗:對《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中“以人民為中心”的認識

馬克思主義指出,人民群衆創造曆史。《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中談到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強調了人民是曆史的創造者,是真正的英雄。中國人民以其勤勞、勇敢、智慧和勇氣書寫了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的偉大曆史。中國人民是具有偉大創造精神的人民,是具有偉大奮鬥精神的人民,是具有偉大團結精神的人民,是具有偉大夢想精神的人民。我們的黨來自于人民,為人民而生,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唯一宗旨,必須時刻牢記。黨的初心就是以百姓心為心,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凡是都要站在群衆的立場上,想群衆之所想,急群衆之所急,讓人民群衆有更大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孫存輝:天下情懷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2017年,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世界經濟論壇年會和聯合國日内瓦總部發表兩場曆史性演講,向世界描繪一幅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壯美藍圖,産生了強烈反響、意義深遠。在第71屆聯合國大會主席彼得·湯姆森看來,中國所倡導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人類在這個星球上的唯一未來”。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概念被提及6次。這一理念是中國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的重要體現,是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不斷貢獻中國智慧的結晶。中國人自古便推崇一種“天下”情懷。從“以和為貴”“協和萬邦”的和平思想,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處世之道,再到“計利當計天下利”“達則兼濟天下”的胸襟氣度,以及“格物緻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修身之道……中國傳統文化強調和諧,主張天下為公,推崇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這裡已經蘊含了豐厚的“命運共同體”基因。


劉林娟:問題導向與問題意識

習近平總書記說,“一種理論的産生,源泉隻能是豐富生動的現實生活,動力隻能是解決社會矛盾和問題的現實要求”。由此可知,現實生活與現實需求才是理論得以産生的豐沃土壤。這就啟示我們在現實生活中要多思考、多總結。然而反思生活本身與反思自我,實際上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德爾菲神廟曾寫過一條箴言:認識你自己。他們将認識自我作為一件非常重要且困難的事情,并以神廟箴言的形式告誡人們。

而面對如此苦難的事情,我們也并不能輕言放棄。此時,問題導向就可以作為一個很好的方法論依據。依然記得寫博士論文的時候,導師一直強調問題意識,這與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出的問題導向不謀而合。面對困難的事情,我們如果能時常謹記總書記的問題導向并養成這種習慣性思維,那麼在面對現實生活的時候,就有了清晰的動力。這種思維在面對自我、面對全世界、甚至面對所有現實生活的時候,能夠在需要的時候幫助我們。然而,問題導向與問題意識不能僅僅停留在方法論層面,它直接要求我們要實事求是,踏實苦幹。隻有化理論為實踐,才能真正地散發理論的魅力,捕捉實踐的意義。

胡媛媛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崇高信仰

信仰反映了人們心中最深沉而笃定的一種精神寄托,表征着人們對某種形象、事物、理論的堅定信念和強烈信心。信仰能夠激發人們感性層面的情感共鳴,在内在情感的驅動下更容易在理性層面産生共識,從而彙聚成磅礴的精神力量。正如習主席所言:“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将來,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撐中國人民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強大精神力量。”

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物質基礎孕育出不同的理論學說,但真正能夠經得起曆史和現實的考驗,成為人民群衆終極信仰的理論必然是植根于現實并在實踐中反複檢驗和升華的,必然是邏輯嚴密且内含真理的,必然是面向未來且具有崇高導向的,必然是能夠指導人類獲得解放并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馬克思主義早已與中國共産黨、與中國人民、與中華民族命運與共,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必須堅定的信仰。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就是對馬克思主義以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的堅定信念和強烈信心,并能夠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規制自己的行為實踐和理想追求。


                                                                                     



友情鍊接

聯系我們

  • 電話号碼:025-52115201025-52116005
  • 地址:江蘇省南京市将軍大道29号
  • 郵編:211106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

Baidu
sogou